春日
宋
·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收藏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音频播放。
所属合集
#给孩子的诗
#禅
#春
#小学古诗词
#千家诗
#小学六册
#小学十一册
#小学人教版
#小学沪教版
#小学语文版
名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查看全部 ∨
注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sì)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查看全部 ∨
序
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查看全部 ∨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查看全部 ∨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
翻译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轻易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天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景象。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一句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写出了春回大地后,自然景物焕然一新。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春光之美,把春风拟人化,说它“识得”,形象生动。最后一句是对春天繁华景象的高度概括,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诗虚实结合,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又有对春天的感悟,意境宏大而优美。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476篇诗文
朱熹的其他作品
《
五月五日海上遇风雨作
》
——
[
宋
]
朱熹
《
困学二首
》
——
[
宋
]
朱熹
《
廓然亭
》
——
[
宋
]
朱熹
《
刘德明彦集祝弟以夏云多奇峰为韵赋诗戏成五绝 其三
》
——
[
宋
]
朱熹
《
题祝生画呈裴丈二首
》
——
[
宋
]
朱熹
《
题林择之欣木亭
》
——
[
宋
]
朱熹
《
再至作
》
——
[
宋
]
朱熹
《
伏读秀野刘丈閒居十五咏谨次高韵率易拜呈伏乞痛加绳削是所愿望秀野
》
——
[
宋
]
朱熹
相关推荐
《
天净沙 · 秋思
》
——
[
元
]
马致远
《
登岳阳楼
》
——
[
唐
]
杜甫
《
夜送赵纵
》
——
[
唐
]
杨炯
《
卜算子 · 咏梅
》
——
[
现代
]
毛泽东
《
题都城南庄
》
——
[
唐
]
崔护
《
西江月 ·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
——
[
宋
]
辛弃疾
《
春夜
》
——
[
宋
]
王安石
《
寻隐者不遇
》
——
[
唐
]
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