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松庄村并非易事,尤其今年“五一”这个旅游井喷的大假。
松庄村隶属于松阳县三都乡,虽然距离县城只有18公里,但是山路蜿蜒曲折,尤其是离开乡道至松庄村的8公里通村公路更为狭窄,会车尚有难度。为缓解交通压力,“五一”期间三都乡实行交通管制,游客统一换乘接驳公交。
我们一行8人2车自四都乡陈家铺村下山后,到达三都乡交通管制的西屏街道铺门小区总入口时,公交换乘处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好在乡政府的各项组织工作还算用心、有序,红马甲志愿者们尽职尽责,耐心周到地答疑解惑、指点路径,接驳车辆到达也较及时。在烈日暴晒下排队半个多小时后,我们乘上了接驳中巴,在酉田村再次换乘,向松庄村进发。
最美的风景,总是养在深闺的。通往松庄村的8公里通村公路,如丝带般在绵延的大山上蜿蜒盘旋。
行走在山路上,极目远眺处,唯见碧空如洗、白云悠然,将山脚下的小小松阳县城,映衬得一览无遗、妖娆妩媚。
车窗外,苍山葱翠、绿意盎然,梯田层叠、茶园井然。
偶有茶农正顶着烈日辛勤劳作、采摘新茶,一派天高意远的世外桃源景象。
然而,只有到了松庄村村口,你才会明白,何谓真正的世外桃源!
1600余年前,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先生,留下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梦想,让千百年来的后代世人,从未中断过对这个梦想的追寻。走进松庄村,让我对《桃花源记》有了无限接近的想象。
武陵人走进桃花源,是在“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豁然开朗”处。走进松庄村的蜿蜒曲折路,当得武陵人的“欲穷其林”;松庄村口的林荫蔽日、枫树挡道,堪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的意境,而枫树下透出的远处一道光,活脱脱便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更为甚者,村后及村庄四周的山林,竟也遍植桃木,虽非落英缤纷时节,但绿意盎然,尚有村口摆摊的村民,正笑盈盈招揽游人,售卖亮晶晶的桃胶;再沿村口前行数步,眼前豁然开朗的,正是隐隐青山下的山坳里,鳞次栉比的土墙青瓦古民居,那不就是世人日思夜想所追寻的世外桃源?!
正因为村口处的惊艳,游走在松庄村内,我竟然始终有一种亦真亦幻的迷茫感,有点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幻。
在村口处的石阶上远望,松庄村坐拥四面青山,极为巧妙地隐藏在峰峦叠翠的山坳中。沿着石阶下行,绕过一间因为迁就进村小道而削墙就势建造的异性土墙瓦房,哗啦啦的溪流声声入耳,那就是让松庄村如江南水乡般灵动的穿村小溪了。
万物因水而生。穿村而过的潺潺小溪,让松庄村有了“水美松庄”的美誉,泥墙青瓦的古民居,沿“S”型的小溪两岸错落排布,繁而有序、杂而不乱。
小溪的水流源自村后的高山,水不深,但却清澈碧绿,呈阶梯状瀑布式跌落下行。
踩着石墩过溪,沿溪边鹅卵石小径上溯,唯见两岸各式石块垒基、黄土夯墙的古老民居,依水势沿溪流自然垒筑,足见世代松庄村民巧夺天工、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存世理念。
松庄村最负盛誉的,是那座横跨小溪、造型秀美的弯弯石拱桥。小桥的桥拱和桥面均由青石板垒砌而成,据说建造时未使用任何粘合剂,至今已屹立百余年仍岿然不动。桥面两侧自然生长的垂藤植物,正是小桥历经风雨但却生生不息的倔强写真。
小桥犹如一位优雅娴静的睡美人,安静地见证着松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慢生活,历史的变迁,在这里仿佛被定格。
信步过石桥,穿过屋舍小径,登阶梯至公路旁,有观景亭可一览松庄村全貌。
亭中,有三五村民小憩,闲坐唠嗑。或许,他们不似我等游人,被眼前芊芊翠竹环抱、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的松庄村风貌惊艳,但从他们悠然的神情和恬淡的语调,我读出了记忆深处,儿时家乡的味道——
松庄村,留住了绿水青山,记得了悠悠乡愁!
水美松庄,等你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